报告题目 |
中国传统聚落-城镇时空变迁的历史形态学解读 ——以江南地区的城聚研究为现场 |
报 告 人 |
钟翀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
报告时间 |
2025年9月29日 9点00分 |
报告地点 |
临海校区一号楼1105教室 |
个 人 简 介 |
钟翀,浙江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硕士,日本京都大学人类环境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历史人文地理,主要方向为聚落历史地理、区域历史地理与历史文化地理,近年专注于城市历史形态学、古地图与近代城市地图、东南地区社会文化史地等领域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项目(日军测制中国城镇聚落地图整理与研究),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早期近代城市地图的我国城郭都市空间结构复原及比较形态学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日本所绘中国近代城市地图集成与研究)等科研项目。出版专著(《北江盆地——宗族、聚落的形态与发生史研究》)、编著与译作有(《旧城胜景——日绘近代中国都市鸟瞰地图》(含增订版)、《近代江南城镇地图萃编》《上海城市地图集成》《上海老地图(城市印记珍藏版)》《温州古旧地图集》等12种,论文及各类译文、随笔等百余篇。曾获中国地理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2005年)、上海市历史学会学会奖(2009年)、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2012年)、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中华优秀出版 |
报 告 简 介 |
中国传统聚落与城镇历史景观的深入探查,离不开对聚落与城镇的时空深层构造——即聚落或城镇的长期发展历史、及其所具有的早期形态发生学背景的所谓“深层形态构造”的准确鉴别。 近年来,以康泽恩为代表的西方城市历史形态学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该理论强调从形态学角度研究聚落、城镇时空变迁规律及特征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或城镇的景观之中,城镇平面格局保留了其发展历程各阶段的残余特征,是城镇形态空间发展历程的记录复合体。因此,基于演化的视角,从现存平面格局回溯历史,进而探究潜在的发生史,揭示其历史本底,是我国传统聚落-城镇研究中值得推荐的分析方法。 本讲座为报告人近年利用康泽恩理论与方法开展江南聚落、城镇研究的新尝试,将主要介绍如下研究方法:深入解读大比例实测地图所蕴涵的有关城市历史形态的有价值信息,并通过对不同时间断面的城市平面格局以及地物组构的比对,着重提取、分析其中有关“形态框架”塑造与变化的材料,由此获取若干江南传统聚落城镇空间的深层形态构造,理解该地聚落-城镇长期演进的真实历史。该研究方法将为系统的中国传统聚落与城镇历史形态学研究实践提供有效手段,也有可能为传统聚落与城镇 |
承办单位 |
人文学院 |
发布日期 |
2025年9月28日 |
欢迎广大教师、学生参加! |